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北朝纪事 > 第226章 受命于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始六年十一月, 洛阳的冬来得猝不及防,碧青的色在一夜之间转为铅灰,云低低的垂着,像是一眨眼, 就会砸下豆大的雨点来……兴许是冰雹也不一定。

就和皇帝的病一样。

不怪城中流言, 皇帝今年才十七, 弱冠之年,虽然未必就多强健了,但是一夜之间突然病倒不能上朝, 渐渐地连嫔妃、大臣也都不能见——接连几份要求见皇帝的折子都被打了回来。

偏这当口,前线也乱了阵脚。

之前接连不断的捷报,人都以为云朔之乱就要平, 却不料变故猝生于肘腋。

谣传是监军元祎晦持了皇帝密诏, 逼宋王交出虎符——那倒不奇怪,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 宋王决然不可能长掌兵权——却不知怎的, 引发了军中动乱,有是悍将不服,以“矫诏”之罪斩了元祎晦。

知情的不知情的众纷纭。有宋王哪里来的胆子, 他老娘可还在洛阳呢;何况麾下将士俱为北人, 难不成背井离乡给他卖命?更离谱的宋王已经领了大军, 正向洛阳出发——准备打下洛阳再回金陵。

这话自然是没有人信, 洛阳是这么好下的么, 光护城河都过不了好吗!

奈何人心惶惶, 不少人已经逃出城去,匿身山野。有人甚至想起三百年前汉室亡国,洛阳的兵火连年。

知道更多的人都闭紧了嘴,胆的甚至称病告假,再闭门谢客——开玩笑,朝中有郑三这个疯子,连李家都能一锅端了,多少家族有李家这样的根基和势力啊。

但是无论如何,前线溃败总是事实,宋王控制不了局面总是事实——太后已经下旨召回宋王,调驻守青州的始平王北上,总是事实。

始平王府还算平静,只王妃进宫数日没有归家——这也是常有的,太后与王妃姐妹情深么。嘉言心里慌慌的,和嘉语:“总觉得要出事——皇帝哥哥病了,我们是不是要进宫探望?”

嘉语:“母亲在宫里呢。”

嘉言“哦”了一声,也有道理,母亲在宫里呢。

“三郎喊着要阿娘。”嘉言。王妃这次进宫得匆忙,连昭恂都没有带上。嘉言心里实在不踏实。

嘉语问:“嬷嬷不尽心么?”

“那倒没樱”嘉言闷闷地。往外看,色沉沉的,教人快活不起来。因着王妃不在,府里都交给谢云然,谢云然有孕在身劳累不得,所以王妃临走又指定嘉语帮着打理——所以这会儿嘉语也是忙的。

虽然大体上不过萧规曹随,不过琐碎事儿也多。

嘉语记不得正始六年发生了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父亲北上,云朔之乱是能平的;她疑心过皇帝假病,王妃被诓进宫里当了人质。但是昭熙,太后每日都有临朝理事……那是她多想了。

太后无恙,王妃自然无恙。

“宫里很平静。”昭熙,“陛下不见人是真的,李贵嫔的胎象也有不稳之虞,王太医留在宫里随时候命。”前世李十娘没有进宫,她是昭熙的妻子,大约聚少离多的缘故,也没有过身裕

“郑侍中也留在宫里么?”嘉语问。

“那是……自然。”提到这个人,昭熙就忍不住皱眉。郑忱这等相貌,对娘子杀伤力太大,他不想三娘提他。

嘉语只点点头,便不再话。元祎晦夺兵权应该是真的,没有夺成功多半也是真的——开玩笑,他当萧阮什么人了,他手里的东西,是别人想拿就能拿走的么?那之后,军中应该是乱了:军心乱了。

这么短的时日,萧阮还控制不住所有人。他之前的仗打得顺风顺水,其实也有元祎晦的功劳——宗室的威望,足以压住底下骄兵悍将。元祎晦一死——鬼知道他怎么死的,萧阮在其职,就得负其责。

到如今,当真是以猜忌之身,将疑虑之兵了,自然兵败如山倒……到头来,还是得父亲过去收拾残局。

嘉语心里一阵神兽翻腾。

元祎晦夺兵自然是皇帝的意思,如今夺兵失败,太后软禁皇帝不难猜。

那之后呢,太后打算做什么。她只有这一个儿子,最多能打打孙子的主意……让皇帝直接晋升太上皇么,那还得保证李十娘腹中所孕确实是个儿子。这生下来就做子的,前汉亡时,倒也有过几位。

果然权力这件事,一旦沾手,就脱不了身。什么父子、母子、兄弟……都是浮云。然而人生在世,哪里就能清清白白,一点利益都不沾?农人还能为了一条沟渠三尺墙斗个你死我活,何况金銮殿。

嘉语抬头看了一眼窗外,安抚嘉言:“左右不过两宫之间龃龉,闹不起来。”

做儿子的,只有一个妈,弑母这种事,皇帝还做不出来——做出这等事,他这个皇位也坐到头了。那可是始皇帝都不敢做;而太后这个做妈的,也只有皇帝一个儿子,想换一个上位都不可能。

血亲的牵制,于双方都是无可奈何。最多也就是软禁……前儿永巷门,不是闭过一次么。

“我心里发慌。”

“慌就去跑马!”

“这气?”嘉言无语。话音才落,就下起雨来。竟然是瓢泼大雨。冬日里难得这么大的雨,白茫茫地牵成线,合成墙,刷成了瀑布,整个和地之间,像是整成了一座巨大的水牢,哗哗哗的没有尽头。

嘉语轻舒了口气。

这晚昭熙回来,李贵嫔生了,生了个儿子,立为皇太子。圣旨,依祖制,子贵母死。

王妃还是没有回来。

又过了月余,焦躁不安的一个月,都到腊月了,王妃还是没有回来。倒是始平王北上,顺利接手了军队,在整治当郑十二月二十七日,离正始七年还差三,昭熙带回来第二个消息,皇帝驾崩了。

皇帝驾崩于显阳殿——十二年前正月他即位于此,最终驾崩于此。

嘉语脑子一空。

皇帝……死了。

他竟然……死了。

这个前世亲手格杀她的父兄,又死在她手里的族兄……死了?他当然不是病死的,毫无疑问。那么、那么……想到那个可能,嘉语心里的惊骇,简直不能言。

她没有听过这样的事。

大约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听过这样的事。

自古,弑父者有之,弑君者有之,至于手足相残,那是屡见不鲜,但是死在自己母亲手里的人……

“哥哥,”她低声问,“母亲……还在宫里么?”

“在的。”

“王公大臣,”她的声音在发抖,“就没有起疑心的么?”

昭熙沉默了一会儿,他知道他妹子猜到了。这不难猜,无论是对云娘还是三娘,哪怕是阿言……瞒不过去的。他们一家,与皇家走得太近了。昭熙几乎是颓然坐下,听到消息的时候,他和三娘一样,惊诧莫名。

惊骇莫名。

权力之争是他知道的,也是他熟悉的,但是亲手……弑君倒也罢了。

这是禽兽所为——虎毒尚不食子,这句话,从来也就是一句话而已。他们没有让他见皇帝,他猜王妃是见到聊。她一直在宫里,为的是善后。她大约也没有别的选择——太后做了,她能怎么办?

他甚至不知道皇帝到底什么时候死的,兴许死了已经很久了……他没露面已经很久了。

一向都是太后在把持朝政,皇帝平日里也就应个卯。偶尔几日怠慢不上朝,朝臣也见怪不怪,只是这次……太久了。

大多数人都和他想的一样。

皇帝派元祎晦夺兵这件事做得过分了,便是王公大臣也认为过分了。宋王的兵权,大可以等他回朝上交,将士都是北人,他带不走,或者带不走多少,何必做得如此难看,失了朝廷体面——太后要惩罚他,也是应该。

即便是软禁——大多数人猜的都是软禁。

但是他死了。

从前他看太后是尊者,是长辈。看在王妃的份上,太后待他们兄妹一向亲热有加。之后……他不知道之后他该怎么看她。禽兽吗?他燕朝下,就握在一个禽兽手里吗?昭熙心里堵得慌。

消息还没有传出去。完全可想而知消息传出去,下该是怎样的震动——那不同于李家灭门。那完全不同于李家灭门。

惟子受命于,下受命于子——你可以这是一种信仰。

时近除夕,竟又下起雨来。冬的雨夹着冰打在窗上,噼里啪啦,像是有人在拍门,或者有人在行夜路,一个人,总以为身后有什么跟着,猛一回头,就只有自己的影子,影子怯怯贴在地面上。

屋里火生得旺,但是嘉言还是靠嘉语靠得很紧,像是近一点,就能暖一点。

如今王妃不在府中,府里就只有夫妻兄妹五个,昭恂还只会咧嘴傻笑,让嬷嬷抱了出去。屋里还剩了四个人。

婢子识趣,都站得远远的。

昭熙觉得有必要与妻子、妹妹交代一下——毕竟,王妃已经卷入其中,自家就不可能置身事外。

皇帝驾崩,下戴孝,消息也瞒不了多久。

昭熙先看了嘉言一眼,三娘来洛阳才多少时候,进宫才多少次,不能与嘉言比。嘉言如今是大了些,前些年可是“皇帝哥哥”长、“皇帝哥哥”短的,虽然不及姚佳怡,堂兄妹感情却也极好。

嘉言被哥哥这么一看,越发慌了起来,转头问嘉语:“阿姐,我脸上有脏东西吗?”

嘉语摇摇头,握住她的手。她比谢云然和嘉言都早一步知道——也只是恰巧她下午在的缘故。

昭熙道:“阿言,陛下……驾崩了。”

嘉言“啊”了一声。她心慌有些日子了,母亲在宫里老不回来,她想过要进宫,被嫂子和姐姐拦住。她之前就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一定有什么发生了……但是哥哥和姐姐都不想她知道。

到这会儿揭开谜底,竟有瞬间的茫然。然后眼泪才流下来。

如果在昭熙眼中皇帝是子,在那个万人景仰的位置上,虽然他还年少,但是他从没有怀疑过,有朝一日,他会执掌下。

在嘉语看来,皇帝是一个必须被提防的人。前世他召她的父亲进京勤王,一举扳倒太后,之后却当庭手刃她的父兄。她死死记得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夜里,永宁寺塔中,他:这不是子的死法。

到死,他都是子。

他算计她,他猜忌她的父兄,他囚禁太后,他手刃权臣……他始终都是子。

但是对嘉言来,不,不是这样的。他就是个年长她几岁的哥哥,打一起吃,一处玩培养出来的情分,如果不是长大之后威日重,特别永巷门之后,在嘉言心里,他几乎和昭熙一样重要。

他怎么会死呢,他还这样年轻,嘉言心里闪过这个念头,她不敢往下想。

当初永巷门被闭的时候,阿姐与她“总要有这样一个人,充当他们母子不和的牺牲品”,那个牺牲品可能是玉儿,可能是表姐,可能是于家父子,阿姐“太后的宠爱,不是你我能倚仗的”。

那些话,这时候突然一一都浮起来。风吹冷雨打着窗,疏一阵密一阵,嘉言往窗外看,只觉无数的魑魅魍魉欺压过来……手上却忽然一紧,嘉语握紧了她的手,四目相对,却到底无话可。

都是见识过的。

昭熙没有赶上永巷门之变,嘉言赶上了。太后与皇帝这两年的明争暗斗,她虽然不是亲眼目睹,也有所耳闻。她甚至想起当初于家父子栽赃她们姐妹搜出来的那块软缎,软缎上写,黄泉见母。

不到黄泉不见母。

如今真到黄泉了。

如有朝一日,九泉之下,母子重逢……不,皇帝哥哥一定不愿意再见姨母了,嘉言捂住嘴,压住了哭声。

嘉语拍拍她的背。她往窗外看,下意识地往永宁寺看,前世为皇帝陪葬的下第一塔,如今还好好的,雨浇在塔上,那些金的铜的铃,那些哑的脆的响,在地狱之火里……明明隔得太远,却仿佛就在耳边。

太后和皇帝之间,活下来的那个是太后,她也不知道该唏嘘,还是庆幸——太后总不至于杀她的父亲。

如今太后仰仗她的父亲和兄长,仰仗她父亲北上收拾残局,仰仗她兄长稳定京中形势。但是太后与皇帝又不一样,太后念旧情,从龙有功之人,清河王,王太医,到于家父子,她都善待始终。

先帝留下的妃子、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姐妹,她也都善待始终。

杀清河王的是于烈——于烈敢动这个手,未尝没有皇帝点头。

杀于烈,是皇帝亲旨。

所以未尝不好,在她的角度来看——但是从下的角度来看,就很难是祸是福。名正言顺四个字,始终悬在太后的头顶,如剑。如果太后如当初冯太后那样积极进取也就罢了,但是太后并没有这个野心。

野心是个好东西,对于上位者,简直不可或缺。

嘉言的抽泣声渐渐了下去。

昭熙这才到第二个问题:“云娘,岳父他老人家——”祭酒守下之礼,弑君这种事,君子所不能容。

如果谢家闹将起来,场面恐怕不会好看。

谢云然凝神想了片刻,却问:“新君已经定了么?”

皇帝驾崩这件事,对这屋里的每个人都是冲击,于嘉言是情,于她是礼。君臣父子四个字,并不只是而已。

虽然她这时候想起来,皇帝不过是那个曾执意要将一支红牡丹赠与她的少年罢了——三年不到,阴阳相隔,物是人非。

昭熙微微颔首道:“前儿皇太子满月,就定了。”

谢云然摇了摇头。皇帝死得如此蹊跷,如有人质疑皇太子……也并非不可能。当初汉惠帝刘盈死后,群臣直言少帝非惠帝之子,硬生生逼得退位,另迎了文帝继位——到底,还是为了废除吕氏的“名正言顺”。

如今皇帝死得不明不白,皇太子尚在襁褓,太后还能临朝——至少十五年,帝党肯善罢甘休?

谢云然微叹了口气:“总要得过去。”

衣无缝这件事,底下是没有的,但是掩耳盗铃这种事,她父亲也好,叔伯兄弟也罢,恐怕做不出来。

忽然嘉言出声问:“哥哥?”

“嗯?”

“皇帝哥哥他……到底是怎么……怎么死的?”她脱口一个“死”字,无论是驾崩,还是薨,或者是卒,到底都是死了。

昭熙看了嘉语一眼,嘉语应道:“急病,暴毙于显阳殿。”

“哥哥见到……哥哥见到皇帝哥哥了吗?”

昭熙摇头。

“那……是王太医给皇帝哥哥诊治的吗?”

昭熙道:“自来陛下的身体,一向都由王太医负责。这两月里,王太医都一直在宫里,半为皇太子,半为陛下。”

“皇帝哥哥……”嘉言又流下泪来,“皇帝哥哥总,王太医是他信得过的……”

没有什么人是信得过的,对于君王来。嘉语和昭熙、谢云然虽未言语,目中都是恻然。当初扶立皇帝的,于烈,清河王,王太医,内侍刘腾……如今王太医硕果仅存。他站在了太后这边。

也许是不得不——木已成舟,死皇帝和活太后之间,是不难选的。

嘉语道:“哥哥,母亲如今是留在宫里,但是父亲——哥哥要不要问问父亲的意思。”

昭熙迟疑了片刻,轻声道:“父亲……也没什么可选的。”

他很清楚父亲的发达有王妃的功劳,如今王妃……难道父亲能背弃王妃——且不还有嘉言和昭恂了。

不,不是这样的,嘉语心里想。从前父亲就站在了皇帝这边。

嘉语不知道父亲是出于什么理由站在皇帝这边,也许是出于对宗室、或者对姓氏的忠诚,也许是因为在他看来,皇位迟早会交给皇帝——太后再固执,又能多固执几年呢。她只有这一个儿子。

而如今,太后用行动向他们昭示,哪怕只有一个儿子,敢和她抢权力,那也是找死!

嘉语道:“……总要送封信,让父亲知道发生了什么。”

“已经送了。”昭熙道。

“那以哥哥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这句话,不仅嘉语想问,谢云然也想问。

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太后此举是禽兽所为还是禽兽不如,总之是已经发生了,王妃脱不了身,对于接下来的形势,昭熙需要有个基本的判断,而王府上下,作为当家理事人,她也该心里有数。

昭熙道:“顺利的话,皇太子登基,余者如常。”

从来新旧交替之时最为混乱,但是燕朝之前是太后掌权,之后也是太后掌权,交替只是一个名义,论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何况城中精兵尽在昭熙掌握之中,就算有什么不和谐的声音,也压得下去。

皇帝的死惹人怀疑没有错,但是怀疑归怀疑,没有证据,谁敢质问太后?当太后不敢杀人吗?

“如果有不顺呢?”嘉语冷冷地问,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她忽然想起一件事:前世皇帝虽然多活了五六年,却仍然没有子嗣。

是因为没有纳李十娘的缘故么?

“如果……不顺,”昭熙头皮一麻,如果不顺,那就该他出马了。他虽然打过不少仗,但是要血洗洛阳,乃至于巷战,委实不是他愿意的,他摇了摇头,“不会有什么不顺。太子是陛下血嗣,太后是……群臣,莫敢不从。”

换句话,即便太后不义,皇位还是该这孩子的,然而监护这孩子的,除了太后,最名正言顺莫过于穆皇后。

然而穆家如今势力哪里能与太后抗衡,便有胆大的跳出来,也是个鸡蛋碰石头。

谢云然幽幽地道:“儿易夭。”

昭熙如梦初醒——原来三娘的“不顺”是指……

“那该从宗室中过继一个……”昭熙道。

过继一个孩子延续皇帝的香火,会过继谁的孩子?哪个孩子没有父母叔伯兄弟,一旦被选中,南面称君,那么、那么——待那孩子年长之后,太后要对付的,可不止孤零零一个孩子,而是……一大家子。

所以这个嗣子……必须是太后信得过的人。昭熙心思有些游移。

如今下,太后信得过的……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