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零,穿书后假千金回村种番薯了 > 第229章 陈记者为青山公社震撼&初尝荔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9章 陈记者为青山公社震撼&初尝荔枝

陈记者:“你们是觉得,后悔当初没让孩子读书?”

大娘们一拍大腿:“可不是嘛,要是他们都上学了,不就考上办公室了吗?”

陈记者赶紧追问:“你们就不觉得不公平吗?外来的知青都可以进办公室,你们的孩子却不能。”

这话其实问得有些冒犯,不过林雨知道记者就是为了挖掘真相,于是就没阻止。

她也想听听大娘们的回答呢。

“哎呦。那有什么办法,谁让他们考不过呢?那不是也有几个孩子进了吗?”

“可不就是,都是一块长大的,怎么那乔家的就考进去了呢?”

林雨解释道:“他们说的是乔树林,他读了初中,去年考进了财务部。”

大娘们点点头:“这也怪不了知青啊,咱们自家的孩子自己清楚,就没那个本事,我看啊,在车间工作也挺好。”

“就是,我家那孩子学习不会,干活倒是挺利索的。”

陈记者不敢置信,他以为乡下人都是不讲理的。

可是这些大娘,却有一套逻辑,而且还都是对的。

话糙理不糙,人应该干自己擅长的事。

考不进去的说明能力不足,知青能考进去就证明他们都是有能力胜任职位的。

这时候林雨又让他再听听:“你们可以跟陈记者说说你们家那些小孩子。”

陈记者挑挑眉,又看向几个大娘。

就见他们面带骄傲,不像提起自己儿子、女儿的嫌弃神情:

“我们家牛蛋可棒了,回家还念古诗给我听呢。”

“我们家妞妞也是,她这次期末考还考个100分。”

“我们家树根儿回家还写作业呢。”

陈记者问道:“所以你们现在培养孙子孙女读书了是吗?”

大娘们点头:“是啊,让他们多读点书,考办公室起码得初中毕业呢。”

“读书还是有好处的,你看那些知青,认识那么多字呢。”

“就是,我们张老师不就是吗?”

陈记者追问:“什么张老师?你们还有个老师?”

说到这个,大娘们就有话说了。

“厂里扫盲班的老师,也是知青,他教得可好了,我现在都认识几十个字了。”

“对对对,他还给我家牛牛起了名字,叫林健,比林大牛好听多了。”

“张老师人不错,不会发脾气。”

“……”

陈记者这么听下来,对他们口中这位张老师,倒是很感兴趣。

林雨带着他走出车间,一边走一边介绍:“张知青是前几年下的乡,娶了我们大队的李兰花同志,生了孩子。

一开始在办公室当文员,现在是人事部主任,兼职扫盲班的老师。”

陈记者:“能看看他上课的样子吗?我看那些大娘都很喜欢他。”

林雨点点头:“可以,晚上就有课,你可以来听。”

陈记者又问:“你们大队扫盲的情况如何?”

林雨说:“扫盲班开了两年,现在大部分人都认识常用字了,有些学得好的还会写,有些人还停留在认字的阶段。”

“但总体上来说,应该算是脱盲了。”

陈记者也去看过很多乡村的情况,说实话,扫盲的进度并不快。

大部分人是很固执的,他们觉得认字没有用,即使开了课,也没有学进去。

有的人上了一年扫盲班,连“男”“女”两个字都分不清。

更别提认识自己的名字了。

而莲花大队很显然是不一样的,今天见到的那些大娘,居然都认字,而且还会写。

她们的精神面貌也跟其他地方的人很不同。

可能是因为经过了学习,她们的逻辑思维是很清晰的。

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也很让人惊讶。

这让陈记者对这位张老师,更感兴趣了。

也许还可以把他的教学经验写出来,指导其他地方的人们。

这是很有价值的。

林雨自然不知道他想了这么多,对方想看张兵上课就去看。

她认为这也是展示食品厂以及莲花大队人物风貌的一种方式。

她也没有提前通知张兵,力求给陈记者展现一个真实的面貌。

林雨带着陈记者又去看了水果干车间和蘑菇干车间。

“这两种原材料都是我们的兄弟大队种植的。”

陈记者:“那你们也算给他们提供了经济来源。”

林雨点点头,不客气地接下去:“这蘑菇,是东风大队种的。”

陈记者惊讶道:“他们自己种?”

“嗯。要不然光靠去山上采蘑菇,哪来这么多啊。”

了解了东风大队蘑菇房的事之后,陈记者这下是真的对青山公社的社员们都感到震惊了。

在全国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他们竟然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活生生地走出一条路。

他当场把蘑菇房的事记下,准备要过去实体探访一下。

林雨建议他周边几个大队都去看看,会有很大的惊喜。

陈记者应下了,他倒要看看,青山公社,还有多少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随后林雨又带着他去了最重要的罐头车间。

“你们生产的罐头,这两年在北城很受欢迎啊。”陈记者和摄像师都这么说。

摄像师还说:“我家孩子最喜欢吃你们的罐头,就是两块五一瓶,她妈嫌贵,不太乐意买。”

林雨笑着说:“小孩是喜欢这些甜滋滋的东西,虽说价格高了一点,但是我们的份量是很足的。”

她指着那些刚运来的荔枝:“你们看,这些都是新鲜的,真材实料。”

她伸手剥了一个,让他们俩也试试:“有没有试过新鲜荔枝?试试看。”

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还真没吃过新鲜的荔枝。

尽管从广城运过来,味道已经不如在果园里。

但两人吃进嘴里,依然被惊艳了一把。

荔枝的味道清甜,带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沁人心脾。

“原来荔枝是这个味道,比罐头还好吃。”摄像师感慨道。

要是家里孩子也能吃到,肯定不会再惦记罐头了。

林雨说:“这东西不好运输,送到北城就坏了。所以我们这才作为一个中转点,做加工。”

“你们看这一瓶里面,有这么多果肉,又加了糖,售价两块五其实没有多少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