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篇激战1860 > 第116章 西风狂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船政水师,是大清国内最早开始建设的近代化水师之一。

船政局和旗下的这支水师舰队,也是除两江地区之外,大清二十年来“洋务运动”中,最璀璨的成果,最耀眼的名片。

至少在建成后的初期,船政的发展都是很成功的。其建有比较完整的配套设施,前后学堂,当然还有舰队。

以至于在西洋各国,船政都有着较高的声誉。不少来到大清的洋人,都纷纷来船政参观,一睹这里的风貌。

而在远东地区,船政水师这支小舰队,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船政局发展到光绪十年时,已经陆续建造了几十艘大小舰船。

其中除了一部分被北洋调用以外,余下的都在了船政水师留用,占据了水师舰船中的绝大部分。

在大清,有一个奇怪的的现象。船政建造的船只,虽很多都已拨用他省,但在名目上仍归船政所有,只不过所需经费薪粮由他省承担。

到了这一年,船政水师实际可掌控的主要舰只,共有15艘,总排水量13,000多吨,各舰所载火炮合计82门。

其中包括,旗舰“扬武”号,系1,500吨级载13门火炮的二等巡洋舰。

兵舰有5艘。分别为1,400吨级载10门火炮的“万年清”号。

还有1,200吨级配置7门火炮的“伏波”号、“飞云”号和“济安”号。以及装有9门火炮1,200吨级的“元凯”号。

大小炮舰共7艘。最大的是1,200吨级,装备7门火炮的铁肋舰“超武”号。

500吨级载5门火炮的“福星”号、“靖远”号和“振威”号。5门炮240吨的“艺新”号。

以及从海外引进的,各装有一门瓦瓦苏尔式15倍径10英寸前膛炮的,2艘由莱尔德公司建造的220吨“蚊子船”,“福胜”号和“建胜”号。

1,200吨级的运船有2艘,分别为“永葆”号和“琛航”号。

除此之外令人惋惜的是,还有兵舰“安澜”号和运船“大雅”号,在同治十三年,因遭遇大风暴而沉没于台湾附近海域。

船政水师的主要活动区域,多在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以及台湾岛的周围。

因此法军若打算入侵大清东南,必然会同活跃于这一地域的船政水师,发生纠葛。也将其视为眼中钉,欲除之后快。

而随着清法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战火有蔓延的趋势,船政水师也将迫不得已的卷入其中。

“观音桥之战”后,法国政府在舆论的裹挟下,已不仅仅满足于实现《清法简明条款》,而是要索取更多的赔款以挽回颜面。

由于在先前的谈判中,清廷就对法国提出的赔偿要求,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和抗拒。因此法国人心中明白,此议是不会轻易达成的。

于是在“观音桥之战”几天后,北圻远征军总司令米乐中将,就接到了法国政府发来的命令。要其立刻停止从越南的撤军行动。

接着,孤拔也接到指令,称如果清国拒绝外交谈判,他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

“先行知照别国领事及军舰,然后在福州行动,摧毁船厂及防御工事,占夺清国军舰。并可前往基隆,从事你认为可行的作战行动。

“法国政府给予你广泛的自由,尽可能的打击清国。但要尊重中立国的利益,同时仅从事不需永久占领的军事行动。”

看来法国人已是气势汹汹了。

而清廷方面,此时却失去了决裂的决心。他们一面命北圻的清军,后撤至凉山和老街一线,还提醒法军不要轻易跟进,免再生冲突。

另一面请美国公使进行调停。但没多久就得到了失败的通知,美国人还劝告说,“断不可允偿无名之费”。

既然局势已经很难挽回了,清廷倒是很难得的以强硬的口吻,照会法国公使巴德诺,称已仁至义尽,不会再作让步。

然而洋洋洒洒,铿锵长文,终无法产生任何实质效果。若仅靠言辞辩论,便可分清是非曲直,这世上早就不再有“武力”的存在了。

考虑到此时已入夏季,在越南进行军事活动必将困难重重。法国政府决定以海军为主,先在大清东南夺占谈判的筹码。

法国海军和殖民地部,正式训令孤拔,授权其开展行动。而在此之前,孤拔已被授予了,统领法国海军在远东所有支队的指挥权。

于是他分派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部分战舰前往台湾,负责攻取基隆。既可以之作为质押品,又可利用基隆的煤矿为法舰提供补给。

而孤拔自己,则率领舰队前往马祖和马尾。

光绪十年六月,也就是1884年8月,法军的行动开始了。

率先展开的,是利士比这边。

他将面对的对手,则是淮军宿将刘铭传(字省三)。此时刘大人已提前带领骨干官兵,和一批装备,赶到了台湾。

当刘铭传到台的第二日,排水量2,300多吨的法国巡洋舰“维拉”号,便已出现在了基隆海面。开始在那里进行侦查、警戒和封锁活动。

利士比本人,则先是随孤拔一同前往了马尾。随后带领4,600吨的装甲巡洋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和500吨的炮舰“鲁汀”号,也赶到了基隆。

“基隆之战”很快打响了。

法军攻击基隆,其实可以算是不宣而战。而且法国人也没有打算宣战——这样可以让他们保持政策上的灵活,并且避免因别国宣布中立而带来的制约。

双方最初的战斗,出现在战舰和岸上炮台之间。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法舰凭借火力的优势,将港湾中的清军炮台尽数摧毁。

随后法军派出由水兵为主的陆战队,登陆攻占了炮台,结束了当日的作战。

从次日起,法军这支临时组建的小股地面部队,开始继续挺进,试图攻占港口周边的要点和煤矿。

而当深入陆上,并远离舰炮掩护后,这些不足两百人,又分散行动的法军,遭到了数千清军的围攻。

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法军官兵惨败退回了战舰。以此为收场,结束了第一次在基隆的战斗。

清军一方,主帅刘铭传,在听闻炮台失守后,便下令自行炸毁了煤矿的采矿设备。又在随后的陆战得胜后,向清廷发电告捷。

不过在这份战报中,妙笔生花,夸大甚多。而朝廷里的人却不明就里,竞相庆贺着“基隆大捷”。

直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让他们看清这场战争真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