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篇激战1860 > 第99章 探向东方的熊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济方对陆水师连续不断的投入,换来了商团战力的大幅增强。

但凡事都有两面,这样的做法也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财政上的负担持续加大。

别的暂且不论,单算一下水师营,历年来购造战舰的费用,便可见一斑。

从同治五年初创时起,至光绪六年的十余年间,水师营共购造了二十余艘战舰。这笔款项就超过白银六百八十万两,合200万英镑不止。

而在这一期间内,商团的总体开销,更是这个数字的大几倍之多。

这些军费的来源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公、私两大部分。

其中公费这一块,占比较大。

商团虽说不是大清的经制军队,但时至今日,私军已成为大清真正的国防中坚,这一点无可厚非,已经被所有人所认可。

因此,有实力的私军派系,由各地方甚至朝廷来担负军费,也已经成为了定例。

这其中当然是,以湘、淮、楚和商团四大家为主。还包含有一些其他系统,规模比较小的地方武装。

商团驻扎的地域,主要是在两江地区。这可是全大清最富庶的地方了。更是有,由陈济生掌握的江苏海关使司,这一巨大财源。

因此,商团军费的公家来源,十分富裕。

此外,在商团参加了如台湾之事等,军事行动后,向朝廷奏销相应的军费,也是一大项公费的渠道。

既然如此,为何还需要私费呢?

私费主要是用在了水师营的舰队身上。其原因,自然是出于陈家兄弟的一些特殊想法。

最主要无非是两点。一是,隔绝外界染指水师营舰队的一切机会。二是,减少政敌攻讦的口实。

尽管私费占商团军费的比例较少,但每年少说也有五十万两以上,多则更要上百万两之数。

这笔钱的主要来源,便是东和商行,以及其旗下的各家实业。

大清到了光绪六年,也就是西历1880年时,全国年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八千万两海关银。

不过大清落后的财政体制,使得收入的主要构成,仅为传统税赋和海关。否则应该更为宽裕才是。

而两江地区的财政收入,在全国的占比,更是接近了三成。

这要得益于,陈济方在两江地区大力推行新政,促商贸,广建近代事业。由此既拉动了两江地方的经济,又推高了大清的财税数据。

在此背景下,作为两江经济建设先锋的东和商行,及其旗下,自然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有如此财力为后盾,陈济方等人的黩武之心,也是愈来愈强烈。

如今心中已不安分的他们,面对大清国内的其他武装力量,以及周边国家的武备,都抱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与此同时,在近几年间,周边的安全形势,也确实有了恶化的趋势。带给他们深刻的危机感。

其实,大清在迈入光绪朝后的最初几年中,总体上看着还是不错的。

除了在朝鲜与日本有些外交摩擦,以及地方上发生的一些教案以外,真正的战事只有西域一处。

并且随着左宗棠的大军挥师西域。并以“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方针,逐步平定了阿古柏之乱。

终于在光绪三年底,除沙俄强占之地以外,西域的全境皆被收复。

后来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清廷在光绪十年正式在西域设省,并以“故土新归”之意,称之为“新疆”。

多年的战事终于将要平靖,大清似乎也要迎来一段难得的安定时光。

现下看来,要实现彻底和平的目标,似乎就只剩下与沙俄协商,索还其占领的土地了。

然而,熊已吞下的肉,怎会轻易吐出。

面对大清索还伊犁等地的诉求,沙俄却开出先决条件,列了好长一份清单。

其中包括,要求清廷承认,以往已经被其强占,但未正式订约的,东北、西北和蒙古地区的土地,总计超过150万平方公里。

要求大清赔偿巨额的军费,设施费用等。

还有关于扩大通商口岸,免除关税,以及其他不平等的要求。

胃口之大,条件之苛刻,就连胆子最大的卖国贼,都不敢一口答应!

而沙俄恣意勒索,态度蛮横。见自己提出的条件,一直未得到清廷回应,不但赖着不走,反而不断增兵,意图持久。

撤军之事,自然就越拖越久,以至又延宕了数年,也无举动。

但总是这样下去,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办法。

特别是沙俄一方,希望将这些既得利益,尽快落实在协约文本之中,以求得到公理上的认可。

于是到了光绪六年时,沙俄突然加大了对清廷的压力,要求大清从速予以满意的答复。

为此,沙俄于西域边境聚集大军,陈兵近十万。同时还派出海军,威胁大清的海岸。

沙俄在东方,常驻有一支舰队,如今被称为“远东舰队”。这支舰队历经长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好似一只探向东方的熊掌。

此时的远东舰队,装备有4艘铁甲舰,3艘巡洋舰,3艘岸防舰,6艘炮舰,以及一些小型舰艇和运输船。

这样的规模,对于大清海防来说,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给清廷施压,远东舰队在沙俄政府的命令下,全数离开了母港。四处活动,使得大清沿海地区的气氛,一度极为紧张。

面对沙俄的威逼,大清朝野出现了对抗与妥协两种意见。而对抗的呼声更为高涨。

仅从地方督抚来说,最有实力的三家,当属陈济方、李鸿章和左宗棠。其中陈、左二人皆主张与沙俄抗争,不惜一战。

李鸿章在一开始时,还有些犹豫,担心沙俄若入侵京畿,淮军难以抵抗。

后来,对外作战常有胜绩的陈济方发声,愿意调派水路大军增援直隶。甚至可以远赴西陲,保卫国土。

李鸿章受其感召,信心大增,也开始极力提倡对抗沙俄。

有这三家实力派的表态,朝中的风向也就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由此,在大清国内,即将与沙俄开战的风传,已是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