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8章 幽州之变(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次日大清早就有信使通报,请郑大帅往子城议事。

九月二十七日,既非朔望,也不是甚要紧日子。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会议,得出大事。

郑守义就有些抗拒。

不想去子城。

要说是怕李老三下黑手吧?也不至于。左右都是城里,在显忠坊与在子城也没甚本质区别,主要是心理感受很不相同。

一想要进子城,总有种要上法场的感觉。

虽然感觉不至于。

郑守义就不禁想起当初在安边,他陪着大李子闯刘窟头的院子,如今想来是真的虎。若老刘黑了心……

哎呀,真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可是不去显然也不行。

使者是薛阿檀,郑守义心里更是砸翻了酱铺子,五味杂陈翻滚不休。

这位仁兄是豹骑军指挥使,再说带不稳,那也带了这些年了,毕竟身份在这里,肯定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参赛选手。昨天夜里他还在琢磨一直没见到人,寻思着要打听打听,跟老薛勾兑勾兑。

毕竟,当年在柏乡,哥俩也是通过气的不是。

此时见面,郑大帅顿时明白这老小子十有七八也倒了。

大不顺气的郑二黑着脸就喷:“老薛你这不仗义啊,有好事也不带俺。”这还用说么,肯定也给李老三做了狗腿。

薛阿檀反唇相讥道:“屁个好事。你在振武军快活,哪晓得爷爷心里苦。”

郑守义心说你苦个屁,看这个模样,哪里苦了?现在是你们一群老混蛋合伙搞事情不带我,弄不好还要搞我郑某人好吧。遂不依不饶道:“说,李三给你什么好处?”李老三可以呀,一个一个的,都被拿下了?

哼,心里苦?

没好处,没好处谁肯。

薛阿檀素知这黑货不吃亏,也不瞒他,道:“铁枪军,定员五千。”

看看,看看。

感觉又丢了一个亿。

这就明白了。

薛阿檀在卢龙这些年营头一直不大,这把算是熬出头了。

奶奶地,李老三不仗义啊。拉秦光弼、拉薛阿檀就真出血,到他老郑这里怎么就么个表示?厚此薄彼啊……哦不,厚彼薄此啊。

万分不甘地跟着薛阿檀行走,郑二道:“今日何事?”

去肯定要去。

去了,说不定还能捡点便宜。

不去,那就真的啥好处都无喽。

“军议,定下秦郎去河东。上奏朝廷,大郎袭爵,李司马接任卢龙节度使。”

薛阿檀答得言简意赅,郑将军听得心里有火,叫嚷道:“朝廷?哪个朝廷?”心说,大唐天子都被朱三弄死多少年了,难道向洛阳的朝廷上奏么?

“嗯,自然是大唐朝廷。”

看薛阿檀睁着眼睛说瞎话,郑守义翻个白眼道:“薛郎,你我兄弟说话,还要如此么?”眼看秦光弼、薛阿檀都不白干,郑守义心里难受啊。

这看到吃不着的苦,有谁能够体会?

薛阿檀眼神复杂地看看老黑,够头过来压着嗓子说:“郑兄,你也是明白人,何必与我为难。”

郑守义眨巴双眼片刻,长叹一口气,道:“罢,罢。”也确实没错。薛阿檀这个情况,还能怎么样呢?

昨天一宿郑老板都没合眼,翻来覆去思考这个局面。结果是越想越灰心,越想越丧气。这城里他只有百来号亲兵,狗屁不当。老秦、老薛都跟李老三沆瀣一气了,再加上李老三自己的辅军弟兄。

这他娘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老郑就是案板上的一条鱼啊。

奶奶地,看看能不能翻身吧。

再次进入子城,情绪与昨日多少有些不同。

昨日虽然忐忑,害怕被大李子弄,好歹也有一线希望。

今日不忐忑了,不担心有谁弄他,可是也没啥搞头喽。

军议地点在子城的主殿,郑守义抬头,发现殿上的匾额写着“明堂”二字。心想,这殿是这个名儿么?郑二来这里次数不多,往往也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竟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此前叫个甚名。

自藩镇割据以来,武夫桀骜横行,节度使就是一镇的土皇帝。幽州的子城便与皇都的皇城无异,也讲究个殿堂楼阁,管廊排列。这座主殿就是幽州节度使主政的正殿,至少辽王治镇以来,一般每月的朔、望日,也就是初一、十五,大李子就要在此听取文武汇报,商讨要事。

当然,这几年大李子留在河东看场子,幽州这里就冷清了许久。今年以来,随着大李子回归幽州,这殿才又用过几次。

老黑今天只穿了绢甲。

穿铁甲干嘛?有啥用?

绢甲这是唐甲制式之一,有个铠甲的模样,以绢布、皮革制作,其实没啥防御力,主要突出一个“秀”,类似礼服。

进殿时,有小中官过来领他在前排坐下,就杵在右排上首。发现秦光弼还在他下面,倒是让老郑心里稍稍好受了一点。

郑大帅向上观瞧,发现与从前有些不同,主位边上还摆了个位置。

暂时两个位置都空着。

在这边武将的位置上,还坐着射日军指挥使李正生也就是麻利,保定军指挥使契里,义从军的契苾诚。老辅军的陈新国也是熟人不假,咦?怎么胖五郎也赫然在列是什么鬼?

还有几个生面孔,郑守义反正是叫不上名字。

对面是文官,居首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家老太公。看看年纪不小,精神很好,目光灼灼地看着武将。在座还有冯良建、李君操等等一干人,或相识,或不知。郑二不禁感慨,自己与这幽州真是越行越远了。

郑守义暗暗盘算殿内局面,就听有脚步声过来。

收摄心神,看见是李家叔侄进来。

二人由老中官张承业领着,一前一后,是李老三在前,大侄子在后。走到近前,李崇武停步让了李洵先行上了主座,他就在边上位置稍后落座。

老中官张承业如一尊木雕,面无表情地立在一边,俯瞰着众人。

别说,这老中官身量可是不低。

对面李太公就带头向主座拜礼。

众文武遂与上座的二人换礼。动作就很杂乱,但是意思到了,也没人计较。

李洵与李崇武二人亦向众人回拜。

礼毕,高坐主席的李洵没有发言,却是边上的李老三向众人又一行礼,开口道:“邀诸君来,是有件大事告知列位。”

李三的声音浑厚沉稳,悠悠道:“柏乡一战,我军大获全胜,叵耐兵凶战危,大王意外受创。回镇以来似有好转,不意上月复发……

说到这里,李三的声音有些哽咽,忍不住开始以袖掩面。

后面李洵也已泪奔。

“啊,失仪,抱歉。”擦去眼角的泪痕,李三哽咽道,“日前,大王去了……

尽管郑守义早已知道李大身死,尽管他老黑也曾起过各种心思,但是此时此刻,坐在这大殿之上,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郑老二仍不免心潮澎湃。

他不禁想起了倒在自己怀中的郑大,想起了未能亲自送终的阿娘。

他也想起了与李大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在李家小校场切磋到从军后的一路关照,想起来,自己追随李大的脚步,从幽州,到安边,到河东,到山北,回幽州,征魏博,征义武,征成德,征河东。

想起与李大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李大的音容笑貌,想起那夜李大唇角的鲜血是那样刺目。

又一个兄长去了。

就有些感怀,郑守义眼角开始泛酸,最终也变成了溃堤的江水。

殿内众人显然都已知晓此事,只是今天正式公布而已。所以众人并未惊慌,只是一起陷入悲恸之中,一时间,堂内哽咽抽泣之声不绝。

各有各的触动,各有感伤之态。

倒是对面的李太公面色如常,似乎死的不是他儿子。

李老三率先平复心情,朗声道:“自景城起家,二十余年来,王兄殚精竭虑,衣不过三件,食不出四味,夙兴夜寐,率领我军从一小小营头打下这份基业,殊为不易。

方今乾坤失序,王兄起于微末,体察天下疾苦,常谓我言,止戈为武,我等大丈夫生逢其时,当戡平乱世,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治镇以来,王兄外抗强敌内抚孤寡,料民生,兴教化,无一日懈怠。

奈何天不假年,歼我良人。

诸君皆是王兄之肱骨,是我镇之柱石。今王兄创业未半而先殂,我等生者,尚需……尚需……努力,以告慰王兄在天之灵。”

李三说得情真意切,郑守义却渐渐收了泪水,心说,戡平乱世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这是你李老三的话吧。

李三停口,目光一一扫过众人,而后缓缓抬手,将黑幞头猛然取下,露出一个黑头巾包着的脑袋。郑守义总觉着哪里别扭,又见这厮一把扯下头巾,就现出一颗锃光瓦亮的秃瓢来,惊得老黑一跳。

大唐开放包容,发式多种多样,且唐律并无髡刑,所以各种奇装异服层出不穷。什么杀马特、烟熏妆,脏辫,大波浪,又或者各种胡儿造型,林林总总,可能受限于技术水平与后世不能完全相比,但要说这个花样那是绝对不少。

但是,汉人的主流还要讲究个束发的体统,若非遁入空门,罕有剃个秃瓢的。

尤其是身居高位者,更无此例。

所以,李老三这么个造型,着实惊呆了郑守义,也惊呆了在座的许多人。

便听李老三道:“家兄因梁贼而死,此仇不共戴天。

天下未能一统,百姓尚在水深火热之中。我李三郎今日断发明志,当继承王兄遗志,戡平乱世,再造大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不灭梁贼,不能混一天下,李某绝不蓄发!”

他这一说,底下陈新国、胖五郎等辅军系统的将领也纷纷摘下头巾,露出一颗颗卤蛋来。

众人亦道:“我等断发明志,继承辽王遗志,戡平乱世,再造大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不灭梁贼,不混一天下,我等绝不蓄发!”

嚯,这齐声朗诵的这个气势很是慷慨激昂啊。这你说没有反复排练,他都不能这样齐整。

哎呀!有备而来啊,全要做秃驴怎么?

郑守义左右瞅瞅,发现秦光弼几个倒是没有跟进,瞧那模样,似乎也很是惊讶,目光看向这些秃瓢,表情也很愕然。

对面的那些酸丁们同样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显然也不知情?

等秃瓢卤蛋们亮了相,李老三才又道:“列位,我军已有卢龙、振武、河东、义武四镇之地,治下数百万生民,数十万将士。王兄身后当择一人袭位,以使政出有门,令出有据……

“大郎去时已有遗言,以三郎袭位。”李三才说到一半,便有李太公开口接腔道,“三郎推辞不受,坚持嫡长袭位。若在天下太平自无不可,但方今乱世,国赖长君。我做主,洵儿袭辽王爵位,三郎为节度留后,摄军政事。”

嗯?

郑守义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李太公会发言。

要说这李太公么,其实身份很尴尬,别看李大是他儿子,但是,这份基业他说话未必有什么分量。

看在李大的面上,弟兄们尊你一声李太公这是尊重。可是你老小子也得有点自知之明。帮忙管管钱粮、收取租赋这都没啥,哪怕吃点拿点,只要不过分,弟兄们也都能睁只眼闭只眼。

但是,军政大事啥时候轮到这老小子做主了?

这可就是失了分寸,忘了本分。弟兄们不给面子,你算什么玩意?

若是惹急了翻脸……

正觉着一股邪火噌噌升起,郑守义赫然惊觉,这是李老三的安排吧?

翻脸?

呵呵,没有的事。

认真一想,做了多年大帅的郑二却听出来这里有个含糊。辽王是李洵不错,但是李三这个节度留后是哪一镇的节度留后?这个摄军政事又是管哪一镇的军政事?

这个疑惑很快就被解答。

老汉才说完,李三就接回了话头说:“今有四镇,按惯例是各镇节度使掌本镇兵事,总决于王兄。今王兄不在,为统一军令、政令,我欲设枢密院,总掌四镇军政事。

各镇兵事,仍由各镇节度使管辖,但一切兵事由枢密院总决,节度使亦需遵枢密院令。

各镇文官由枢密院委派,战时尊节度使将令,但平时节度使不得干预民政。

列位以为如何?”

好嘛,这小子居然跳过了节度留后与辽王继承这一节,直接丢出个枢密院来,一出手就炸得老郑是外焦里嫩,根本闹不清这里头的门道。

从前,李大直领了卢龙、河东两镇节度使,军政一把抓,但是属镇义武节度使就是管军不管民,这先例还就是从他郑某人身上开的头。

振武军按道理也是这样,只因那边比较荒僻,大李子也没甚得力人手,所以民政一直是刘三挂着节度府属官的衔在干。你可以说这是节度府军民一把抓,也可以说刘老三是名不正言不顺。

似乎,好像,这枢密院就是大李子的一个变形?

有些弯弯绕郑守义一时想不明白,但是,有一点却很清楚,这个枢密院关系重大,究竟李老三准备怎么个搞法,可不能含糊了。

头头估计就是李老三没跑,但是,既然是枢密院了,那总不能一个人干吧?“枢密院”么,肯定要有些人的。

那么,还有谁?

有没有我老郑的身位?

就在郑守义苦苦思索时,边上秦光弼道:“留后,不知这枢密院如何组成?”

郑守义忙竖起耳朵听讲,两只眼睛也死死盯着李三。便见李老三道:“枢密院暂设六人,其中枢密使一人,副使五人。我为枢密使,郑守义、秦光弼、李承嗣、张德、李君操为副使。”

郑守义意外听说自己也在这个枢密院里,而且位置很靠前,虽只是个副使,但是听着也不错嘛。

郑大帅立刻意识到,这应该就是李三郎开给自己的条件了。

李老三这个操作着实让人不解。要开条件,不是应该私下勾兑明白么?

这些年老黑也读了点书,知道朝廷从前有个三省六部,这枢密院不就是四镇的尚书省么?李老三是宰相,爷爷也是个副宰相?

唐朝皇帝都没了,老李家早晚要上台,李三这是不当皇帝要当宰相么?

歪头瞥了眼秦光弼,郑守义心想,这老小子,怨不得跟李三穿了一条裤子。将来外甥做天子,他老秦做又是节度使又是副宰相,了不得呀。

关键是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完全忽视,好歹也给允了个副宰相,郑将军就觉着……似乎还行。

边上秦光弼明显是念完了台词,一拱手表示同意收了声。

既然自己也混了个枢密副使,郑守义当然不好意思反对了,总不能自己反对自己。他现在只是关心一点,做了这个副使,他的节度使怎么办。做了这个枢密副使,到底有什么好处。

如果李老三想玩明升暗降的把戏,嘿嘿,绝不可能。

到了这一步也不能再客气。郑某人是看明白了,跟李三这老小子,就不能谦虚。他想到就问,道:“李……嗯嗯”,差点就把李三两字叫出,紧急刹车改口,“留后,那俺这个振武军节度使怎么弄?”

李三坦坦荡荡回望着郑老二,道:“这不耽误。郑帅该是振武军节度使,还是振武军节度使。”

郑二听说,感觉没话讲了,道:“那俺没意见。”

至于枢密副使有什么好处……郑某人决定先不着急发言,肯定还会有人来问。就算没人问,自己也不着急问。他的根是振武军,是毅勇军,只要不动他的根,别的都好说。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得实力说话。

只要爷爷手里有刀,谁他娘地也别想骑在老子头上屙屎。

李承嗣、张德不在场,秦光弼、郑守义都没异议,对面的李君操更不会有个“不”字,拱手认下。

这事就算是定了。

新晋留后兼枢密使李老三又道:“河东节度使不可悬而不决,我意由秦光弼将军出任,诸位枢密副使以为如何?

谁同意?

谁反对?”

这事儿秦光弼肯定不好吭声,老郑就觉着自己还是应该撑老秦一把。虽然这老小子这回办事不太仗义,自己投了李三不带他郑某人玩,但是毕竟要做邻居,又是亲戚,又都是枢密副使,还是应该友好相处。

遂道:“我看成。”

对面李君操也道:“可。”

李枢密的目光落在秦光弼脸上,老秦拱拱手道:“喏。”

李老三是问枢密副使的意见,现场的枢密副使们都同意了,没在现场的也没法发表意见。堂中众人更无一人出头反对,这事便又定下了。

李枢密再道:“本来辽王袭爵应由圣人颁下敕旨,奈何国难,只好从权。

择吉日行礼便罢。

因暂无圣人敕旨,为表诚心,我意四镇节度使先称节度留后,待他日大唐复国,再行追授,列位枢密副使以为如何?”

大唐天子都没了,叫节度留后还是叫节度使其实也没多少差别。反正手里有兵,镇里爷爷说话算数,郑大帅并不觉着需要纠结。

钢刀之下,谁敢反对?

既然无人异议,这事儿也就定了。

紧接着,李枢密又提出几条建议。

其一,教练军及部分豹骑军重新改组为射日军,由秦光弼任指挥使,启程赶赴晋阳上任。

其二,幽州的教练军由李枢密重新组建,并亲任指挥使。

其三,设铁枪军,由薛阿檀组建铁枪军并任指挥使。

这几件事情,李枢密提议,副枢密使们一致同意,顺利决定。

郑守义这就咂摸出一点味道了。

看见别人吃肉,郑大帅不甘寂寞。想想没有后方输血,振武军的一亩三分地不好摆弄,也试着发言,想验一验他这个枢密副使说话好使不好使。

郑副枢密使于是借口振武军兵寡,要求追加兵额。李老三带头表示同意,秦光弼、李君操亦同意。遂议定振武军增军额至四千,常捷军额八千,郑老二顿觉李老三还算仗义,满意自己的这个枢密副使有些分量。

秦光弼半途就离席走了。

郑守义陪至午后,又安排了向天下发出报哀使等等事项。仍然是枢密使提议,枢密副使们,其实也就他郑某人与李君操表态支持还是反对,堂中其余众人,都是默默听讲,绝不多言。

散会出来,正看见妹婿李崇德这厮在外头晃悠。

郑二抢步过去,一把捉了他的臂膀道:“妹婿,可有暇么?”

李崇德是带着队伍在巡逻,忽被二舅哥捉了,感觉就没好事,苦着脸道:“内兄,内兄,俺还在当值啊。”

郑守义还管你这个,冲边上几个兵道一声“去忙吧”,拉了妹婿就往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