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一会,荀彧、许禇、戏志才等诸文武数十人来到。

这也是荀彧、戏志才等文武首次入宫,见状甚是惊骇。

其他文武,大都是在荀彧投奔李白后,通过荀彧和蔡邕、赵云招考进来的。

但刘辩之死,乃是李白离京去长安之后。

荀彧、戏志才等人也不好胡乱猜测。

其余文武,则是没有资格乱说话。

他们只能乖乖的跪在刘辩的灵柩前,给刘辩遗体磕头。

~~

许禇也带来了医官,让医官即时开棺验尸给荀彧等文武看。

因为冰块敷尸,刘辩尸体尚未发臭。

如此,荀彧等人无语,遂问李白如何处置。

~~

李白心里暗暗感激许禇谋事周全。

他面对荀彧质问,便说先帝驾崩,乃意料之外。

此前,因董贼专权。

后因自己及众文武着急匡扶雒阳小朝廷,忙碌于诸多繁事及军旅、纵横捭阖之中。

因此,事先也无建墓。

他建议将先帝暂葬于北邙山,并征屯田民启动建墓之事。

他又说,凡参加建墓之民,不作征调,派发粮食,避免引起民愤。

~~

荀彧、戏志才及诸文武频频点头,皆赞李白策略好,待民如子,乃吾朝经世之才。

唐姬表态可以!

她并表态自己亲自去守灵且监督建墓之事。

她说:“吾儿登基为帝,自有太后临朝制称。”

~~

荀彧极忠于汉家天下,急急跪劝唐姬。

他说先帝仅有殿下一人为妃。

先帝虽走,但殿下不可不理朝政。

历朝历代以来,若因皇帝年幼,皆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天下方为不乱。

否则,恐怕长安伪帝刘协以及叛贼李傕和郭汜等闻讯,会来犯吾京都雒阳,谋夺帝位。

~~

戏志才急也跪劝唐姬,并说许仲康将军对吾汉家天下忠心耿耿。

他说建陵墓之事,可交与许将军负责。

其余文武也纷纷下跪于唐姬面前。

他们纷纷进言,力劝唐姬留在后宫,临朝称制,避免朝廷波动。

~~

如此,唐姬心受安慰,避免了情绪过分波动。

她人生也是首次感觉到了威风和权势的不同。

以前,她没丁点权势,所以才想为刘辩守墓去。

但是,她现在感受到了权势的魅力。

她的心思有些不同了。

~~

李白没想到文武群臣无意中会与自己心思一致。

于是,李白遂命荀彧去拟诏,将先帝辨梦及小刘政登基为帝之事公告天下,并让荀彧领众文武马上扶刘正登基为帝。

他又令许禇即刻派人找诸多裁缝来给小陛下做新龙袍。

他令戏志才为先帝布设灵堂,并让荀彧拟诰书后交与羽林卫出去张贴。

他让其余文武协助荀彧和戏志才。

如此,就让他们都忙起来。

大家忙起来,就不会多思多想。

~~

李白又建议何太后和唐姬,代小陛下宣布年号为【建安】。

于是,当天,两岁的刘正被唐姬搂在怀中,登基为帝,坐于御榻上。

何太后坐于垂帘后。

朝中文武虽然不多,但是,伏地参拜新皇帝。

一名小宦官张开诏书,大声念读荀彧拟好的皇帝诏书,尖声宣读内容,并代表小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宣布唐姬为皇太后。

宣布何太后为太皇太后。

宣布由相国、大将军李白主持朝政。

宣布相国、大将军李白可在每次见陛下时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宣布其余文武升降皆由相国、大将军李白定夺。

~~

李白的想法,就是一切要抢在曹操、长安帝刘协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连【建安】这个年号,也要抢先定下。

而小皇帝刘正事实上也是李白的儿子。

可李白却因为臣子身份,要跪拜自己的儿子小皇帝刘正,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也感觉有悖伦理。

而且,这是长期之事。

父亲也变成了一辈子要跪拜自己的儿子。

不行!

那就得改变这个情况。

~~

稍前,当荀彧拟诏之后,交与李白审核时,李白说先看看。

他让荀彧先出去忙其他事情。

~~

荀彧得具体承办各项事宜。

尤其是刘辩的身后事。

所以,荀彧不可能一直站在李白身边,更不可能一直看着李白审核这份诏书内容。

荀彧走了之后,李白就提笔加上了这么一句话:由相国、大将军李白主持朝政。相国、大将军李白可在每次见陛下时,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余文武升降皆由相国、大将军李白定夺。

接着,李白用印玺,拿诏书,直接召来一名有些文化的小宦官,一字一句教此小宦官念读这诏书,直到这小宦官背熟这诏书内容为止。

~~

所以,此时,这小宦官明面上是在宣读诏书,其实是在背诵诏书内容。

~~

荀彧及众文武还趴在地上,听宣诏书内容。

但听这么一句话,荀彧顿时脑嗡耳鸣,心道:荀某可没写这么一句话,这明显是太白丞相在审定这诏书内容时他自己加上去的。

这是太白丞相专权之兆啊!

难不成太白丞相又成第二个董卓?

~~

但此时此刻,荀彧也不便忽然起身,站出来斥责李白。

荀彧极忠于汉家天下。

他和李白的矛盾,从此也就埋下了伏笔。

~~

何太后侧头眼望刘正被唐姬搂在怀里,心里极不是滋味。

但无奈接受其子刘正为唐姬之子。

按辈份论,刘正属与唐姬同辈。

因为先帝刘辩是何太后之子。

唐姬为刘辩之妃,属于何太后儿媳妇。

而刘正属于刘辩同母异父的兄弟。

~~

不过,母仪天下,接受朝中文武跪拜的感觉真好!

唐姬也由此萌生控制刘正之想法。

~~

那小宦官宣读完毕。

李白为稳人心,站出来,宣布任命荀彧晋任守尚书令、戏志才晋任参丞相军事、许禇晋任偏将军,其余文武及众将士皆晋升一级。

如此,便可安抚朝廷众文武之心,以稳定朝廷,确保朝廷正常运转。

然后,他朝那小宦官点了点头。

~~

那小宦官转身望望唐太后。

唐太后点了点头。

那小宦官转身望望垂帘后的太皇太后何氏。

太皇太后何氏也点了点头。

那小宦官便宣布退朝。

~~

太皇太后、太后在一帮小宦官、侍卫、宫女的陪同下,起驾回后宫。

朝中文武在荀彧带领下,伏地恭送。

太皇太后何氏回后宫后,便从太后唐氏怀中抱走其子刘正。

太后唐氏心里甚是不舒服,但却嘿嘿冷笑。

~~

人的心态及性格改变,往往因一件事就够。

之前,若是太皇太后何氏、李白同意皇太后唐氏出宫为先帝刘辩守墓,可能也是一件好事。

但他们不同意,生怕泄密。

现在,唐氏当上皇太后,抱着小皇帝坐在御榻上,接受朝中文武参拜,母仪天下,心态骤变。

而太皇太后何氏的横蛮,令之前不敢抗拒、低三下四的皇太后唐氏现在也有了反抗之心。

~~

唐氏入宫相伴刘辩四年,知道皇宫里发生很多事情。

只是外人不知而已。

尤其是现太皇太后何氏,曾弄死刘辩的祖母、先太皇太后董氏。

因为董氏也是与何氏争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之权。

而十几年前因何氏毒死长安帝刘协之母王美人。

董氏作为祖母一手带大长安帝刘协。

~~

此时,望着抱着小皇帝刘正而走的太皇太后何氏的背影,皇太后唐氏嘿嘿冷笑。

她心想何氏可以弄死先太皇太后董氏,自己也可以弄死何氏。

如此,刘正就可以落入她怀中,长期受她控制。

~~

荀彧领众文武趴在地上,然后起身,而去忙诸后事。

但荀彧起身时,用奇怪的眼神望着李白一会。

这让李白心里直打鼓。

做贼心虚啊!

现在的李白,可是窃国大盗。

李白心里明白,荀彧奇怪的眼神是因为诏书上那句话。

~~

半月后,李白、许禇、荀彧、戏志才亲自扶灵柩出城,将刘辩暂时安葬于赵忠墓旁。

许禇已令人把已经挖开的赵忠之墓重新修复好。

李白原本将刘辩葬于赵忠墓中的想法,也弃之不用。

因为唐姬不再坚持守墓。

~~~

总体上,朝政平稳。

但是,此事仍有后患。

李白一怕荀彧发现。

二怕长安的刘协回来。

三怕皇太后唐氏泄密。

~~

刘辩死,刘正继位的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因为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大显身手,叱咤风云。

有人借此宣称,刘辩乃被李白毒杀。

但荀彧撰文,张贴于城门外。

他称自己亲眼所见先帝驾崩,要求天下人辟谣,不信谣,不传谣。

他此时不知刘正乃是何太后与李白所生。

荀彧扞护汉室天下,十分忠贞,决心极大。

~~

看到荀彧出来撰文辟谣,李白之心才定。

李白又找戏志才,谈荀彧撰文辟谣之事。

戏志才心领神会,便也撰文。

他称自己奉诏入宫,为当今陛下取名刘正,字:兴汉!并获唐太后称赞。

如此,平息天下人质疑及谣言。

~~

摆平这些事,李白回府。

但在他回到书房,关上房门的刹那间。

系统的屏幕又出现在他面前,并严厉斥责李白。

“叮!宿主大逆不道,竟然做出窃国事宜,为惩罚宿主,故倒扣宿主续命期三百年。从此时开始,宿主寿长减为四百四十九年。对此严厉惩罚,宿主可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