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木匠天子 > 第159章 花钱买封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很快,接到孙云鹤指令的张有德等人,连忙收拾了一番,沿着偏僻小路,向着密云逃了过去。

当然,在跑路期间,张有德也依照孙云鹤的指示,于沿途留下了一些线索。

就在张有德等人离开后不久,留守蓟州的二百名东厂番子,也全部出动,开始装模做样的对蓟州城内,进行了大搜捕。

将城里闹得鸡飞狗跳之后,这才顺着线索找到了城外的那间民房。

接到通知的魏忠贤与李鲁生也一同赶到了这里。

看着民房内丢弃的一些工具与散落的几件财物,知州李鲁生的脸色也好看了许多。

如今有了线索,自己总算也能有一个交代了,至于什么时候抓到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只见李鲁生一脸喜色的向着魏忠贤躬身一礼:“此次多亏魏公公了,东厂的办事效率,果然非同一般!”

“只是发现了贼窝而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说着,魏忠贤一脸阴沉的望向一旁的孙云鹤:“那些贼人?都去哪里了?”

孙云鹤身形一凛:“回督公的话,卑职带人赶到此地之时,那些贼人便已经消失不见!”

“哼~,一群废物!”

“督公恕罪!!”

孙云鹤连同周围的番子也一脸惶恐的躬身请罪。

魏忠贤眼睛一眯,冷声道:“自咱家提督东厂以来,还从未失手过,这帮贼人,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要将他们抓回来!”

“是,督公!”

孙云鹤与一众番子朗声应是。

眼见魏忠贤如此模样,一旁的李鲁生也不禁暗自窃喜。

在他看来,魏忠贤也是被这伙儿盗墓贼给惹怒了。

只见魏忠贤扭头看向李鲁生,沉声道:“李知州,你立刻上报朝廷,就说这件案子,东厂接下了,无论如何,咱家一定会将这伙儿盗墓贼,捉拿归案。”

“是,魏公公,下官回去之后,马上向朝廷上奏。”

李鲁生也痛快的答应下来,如今这件棘手的案子被魏忠贤给接到了手里,自己倒也落的轻松。

就在这时,一名番子也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启禀督公,属下在不远处的一条小路发现了那帮贼人的线索!”

说着,那番子取出一件金器,交到了魏忠贤的手中。

接过金器打量了一眼之后,魏忠贤随即问道:“那小路,通往何处?”

“回督公的话,据属下打探得知,那条小路通往密云!”

“密云?”

魏忠贤愣了一下。

一旁的李鲁生上前说道:“魏公公,看来那帮贼人应该是流窜作案,这件案子,似乎……有些难办呐!”

“难办?”

魏忠贤冷哼一声:“在我东厂眼里,还没有什么难办的案子,李知州尽管如实上奏,咱家这就带人前往密云抓捕!”

“是,魏公公!”

见魏忠贤与那帮盗墓贼扛上了,李鲁生也不再多嘴。

随后,魏忠贤与李鲁生吩咐了一句之后,便带着东厂众人,向着密云追赶而去。

回到蓟州府衙的李鲁生,也将蓟州盗墓一案的经过写在了题本上。

同时,李鲁生也在题本当中,明说了这帮盗墓贼是如何的猖獗与狡猾,并极力鼓吹魏忠贤这种大公无私、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当然,如果被李鲁生得知,这一切都是魏忠贤一手策划的,恐怕会气到吐血。

又过了一日,魏忠贤的那封密奏,经东厂府衙,送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呵~,这个魏忠贤,还真有他的!”

看完密奏之后,朱由校也不禁笑出了声。

他也没想到,闻名后世的九千岁,竟然被逼到干起了盗墓的勾当。

不过,对于魏忠贤挖人祖坟一事,朱由校倒也并不在意。

没办法,谁叫他们死了还炫富呢?

要知道,有明一朝,是最不缺银子,可以说,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银子都流入到了大明。

可是,这么多的银子,偏偏就无法流通起来,以至于银子的价格节节攀高。

银子的价值居高不下,那可是非常危险的。

要知道,朝廷收取各种摊派税收,大部分都是只收银子,百姓们若要缴纳这些赋税,就只能拿产出的粮食、生丝,去找那些第地主乡绅换取银子。

而那些掌握了银子的地主、乡绅,则是趁机巧取豪夺,仅用一两银子,便能换取价值三两,甚至更多的实物,然后再以高价卖出。

随着这种不对等交换的情况越发严重,百姓也是深受其害,那些被盘剥的活不下去的百姓,自然就会揭竿而起。

百姓造反,朝廷就要平叛,平叛就会缺钱,缺钱就加派,加派百姓就会扛不住,抗住不了就会造反。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大明又怎么可能不崩塌?

至于大明的银子为何流通不起来,除去那些地主、商人善于藏银、只进不出之外。

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银子,被人们埋藏到了地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累积,地下埋藏的银子,已经多到了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所以,大明流通的银子才会越来越少,朝廷的收入自然也就越来越低。

如今魏忠贤组建了这个大明版的摸金校尉,打起了地下藏银的主意,朱由校自然要大力支持。

至于被挖出来的那些银子,会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这一掉倒也不用太过担忧。

毕竟,银子属于贵金属行列,远比纸币要站的稳、敲的响。

再者,货币贬值,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掌握好了一个度,不仅可以平缓国家债务,也可以促进对外贸易,进而刺激国内的商品经济。

作为大明帝国的决策人,朱由校还是有信心能够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

想到这些,朱由校随即命人取来火盆,将魏忠贤的那封奏本扔了进去。

看着燃烧起来的奏本,朱由校随即唤来了一名小宦官。

“传旨内阁,魏忠贤此次缴获八百万两的财物,朕很高兴,让内阁拟旨,对魏忠贤进行嘉奖。

若是拟的好了,朕可以考虑,分出四百万两充入国库!”

“是,皇爷!”

小宦官恭声应是,旋即快步退了出去。

很快,旨意传到内阁,方从哲、周嘉谟几人也不由愣了一下。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朱由校竟然会下这样一份奇怪的旨意。

在他们看来,朱由校这分明就是在拿钱给魏忠贤买封赏了。

可是方从哲几人却不敢再拒绝了,一是为了缓和内阁与天子的关系,二是因为四百万两银子已经不少了。

这么一大笔钱,若是被内阁给推出去的话,不说百官,单就户部的那帮官员,就敢把内阁给拆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