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二月二十五日。

年关将至,阴沉了多日的北京上空,飘起了雪花。

不过半个时辰,京城内外,便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北京城南的官道上,一辆马车,自南向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过地上的积雪,发出阵阵“咯吱~咯吱~”的声音。

“京城快到了吗?”

马车内,传出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

“回老爷,前面就是了!”

驾车的车夫回应了一句,仍旧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马车。

车帘掀开,王在晋抬眼向前望去,此时的马车离北京城也不过五里的距离。

可是,在这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北京那巍峨雄壮的城墙,却显得那般模糊。

紫禁城。

乾清宫前,朱由校身披大氅,仰头望着天上飘落的雪花,看其模样好像是在赏雪,但是目光之中,却是带着一丝忧虑。

“都说瑞雪兆丰年,可这一场雪下来,却不知又有多少百姓,要忍受极寒之苦了!”

轻声呢喃一句,朱由校伸出手接住一片雪花,触手冰凉。

随侍在一旁的王安,望着自家皇爷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有心想要劝慰,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就在这时,一名小官宦顶着风雪,来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启禀皇爷,户部右侍郎,王在晋求见!”

“宣!”

朱由校嘴唇轻启,目光仍旧望着天上的飘雪。

很快,王在晋便跟在小官宦的身后,来到了近前。

“臣,王在晋,拜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王爱卿免礼!”

“谢陛下!”

行礼过后,王在晋低眉顺目,站在一旁。

朱由校看了一眼银白色的积雪:“王爱卿,你说这天上下的要是银子,那该多好!”

王在晋微微一怔,旋即说道:“回陛下的话,天上不会下银子,但大明,却也不缺银子!”

“呵~,可是那些银子,该如何进入国库,造福百姓呢?”

听到这话,朱由校轻笑一声,扭头看向王在晋,目光之中带着几分期许。

“回陛下的话,国库若想充盈,无非开源节流!”

“如何开源节流?”

王在晋似乎早有准备,略微整理一下思路,旋即说道:“开源节流,在于改善民生,在于百姓的生产与稳定。

荀子有云: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只要百姓能够持续生产,保证自己能够活下去,才能拿出更多精力去投入到工、农业的生产当中,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朝廷也就能拥有持续的收入。

而百姓有了余粮,生活能够稳定,朝廷便能少去不必要的耗费……”

朱由校眉头一拧:“王爱卿说的太宽泛了,说一下细节方面!”

“是,陛下!”

王在晋心头一松,旋即凝声道:“想要改善民生,首先就是要增加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臣在江南之时,发现当地官府与那些士绅、豪商相互勾结。

对于朝廷的许多政令,地方官府不仅阳奉阴违,更有甚者还会断章取义,将一些实惠利民的政策,转变成坑害百姓的恶政,使百姓对朝廷,怨声载道。”

“唉~,山高皇帝远,如之奈何?”

朱由校怅然叹息一声,目露询问的看向王在晋。

“回禀陛下,臣以为,应当组建一支巡查御史,前往各地巡视,监察地方!”

“巡查御史?”

朱由校眉头一拧,他没想到,王在晋竟会提出这么一个天真的提议。

王在晋不急不缓的说道:“是的陛下,这些巡查御史,不受任何地方的钳制,只向朝廷负责!!”

朱由校问道:“如果那些御史顶不住诱惑,收受贿赂,又该如何?”

“回禀陛下,这些巡察御史,可分为明、暗两组,两者互不统属,处于明组的,以正式身份巡查并将各地情况,暗组则是于后追踪调查。

陛下同时还要派出厂卫,对这两组御史进行监视,并同时调查。

有此三方同时进行,便是地方上的那些人,想要贿赂,也不知该如何去做!”

“好,这个办法不错!!”

听到王在晋提出的这个一明一暗、三方监督的方法,朱由校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对了,王爱卿,此前袁应泰曾给朕上过一份提议,要在户部建立一个统筹、调查各地开支的部门,如今你来了,这个部门就由你来负责组建,并兼起这个暗中调查的职能!”

“陛下,这个……怕是不妥吧?”

王在晋有些迟疑的看了朱由校一眼,这个提议是别人提出来的,自己上来就拿走,怕是会引起同僚的不合,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朱由校摆了摆手:“没什么不妥的,你们的部堂那么忙,也顾不到这些琐碎的事情,一会儿朕就派人去给他打声招呼!”

见自家陛下已经定了,王在晋也只好点了点头,不在推辞。

朱由校笑着问道:“王爱卿还是继续说吧,除了加强朝廷的监察之外,接下来呢?还要怎么做?”

王在晋深吸了一口气,旋即说道:“回禀陛下,朝廷无论想要实行什么样的政令,首先要弄清楚百姓的真实情况,百姓的手中有没有余粮,有多少,一旦遇到灾荒,他们能支持多久,这些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才行。

再有就是,各地官府、各部院有司的存银,太仓储粮,这些关乎国本的东西,也要全部掌握在手中才行……”

说到最后,王在晋也不由停了下来,低着头沉默不语,他也不敢确定,眼前的这个少年天子,有没有这个魄力去做这件事情。

朱由校也是眉头紧锁,站在那里没有动弹,王在晋说的这个事情,涉及到牵扯实在太大了,一个不慎,就会引朝野动荡。

但不得不承认,王在晋指出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无论自己要做什么事情,首先得弄清楚自己手里有多少牌才行。

一阵寒风吹过,朱由校回过身来,扭头看向王在晋:“王爱卿说的不错,这件事,必须要办,而且还要尽快去办!”

“陛下圣明!!”

见朱由校同意了自己的施政方针,王在晋心中也不由激动不已。

随即,王在晋主动请缨:“陛下,臣愿主持此政,先从京畿地区开始清查,待这边稳定之后,再行全国实施!”

这是一项国政,如果能够推行下去,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自己身为此政的提议之人,将来入阁,也会板上钉钉。

“不!这件事情,朕准备交给你的上司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