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木匠天子 > 第76章 新的争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见徐光启对自己的作为并无任何表示,骆养性无奈的摇了摇头。

“这帮文官,还真是老顽固!”

心中暗自腹诽一句之后,他也打消了交好徐光启的心思,只求不恶了对方即可。

就在徐光启赶路的同时,辽东饷银一案,终于开始过堂审理。

刑部大堂,三法司的官员分左右落座。

主位上的邹元标拿起惊堂木,重重的拍在了案上:“ 传案犯!”

“传案犯!”

大堂两侧的差役,齐声高呼。

不多时,郑三俊、程文光以及户部、兵部的涉案官员,全都被带到了大堂上。

由于郑三俊等都如实交代了自己贪墨的罪行,因此,这次开堂,与其说是审案,倒不如说是宣判更为贴切一些。

邹元标拿着众人的案卷,一一宣读了之后,直接朗声道:“郑三俊、程文光、李明先.....等人贪墨枉法,证据确凿!

依大明律,犯案官员处斩首之刑,所有家产一律抄没,其家中老小,发配边疆!”

将这些官员的罪行和拟定的处罚宣读之后,邹元标再次拿起惊堂木拍了下去,宣告辽东饷银一案正式审结。

很快,三法司的处决题本,经内阁票拟之后,送到了朱由校这里。

看着处决名单上的五十多个人名,朱由校冷笑一声,随后拿起朱笔,写下了“斩立决”三个字。

对于这些贪墨军饷的家伙,让他们多活一日,朱由校都会觉得对不起坚守在边关的将士们。

第二日,那些犯案的官员,被押出大牢,装入囚车,拉到了大街上,开始游街。

足足五十一辆囚车,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甚为壮观。

负责押送的差役们,也扯着嗓子向百姓们宣布着那些犯官的罪行。

街道两旁的百姓们,看着往日里那些趾高气扬的官老爷们,成了这副模样,心中不由大呼痛快。

“这些该死的狗官,平日里欺压良善,恶事做绝,活该有此报应!!”

围观的一名中年人,大喊一声的同时,将手中的烂菜叶,用力的朝着囚车内的犯官丢了过去。

“打他们!!”

见有人带头,周围的百姓们,也拿起烂菜叶、石子、瓦片等东西向着那些犯官们丢了过去,尽情的发泄着他们心中的怨怒。

当然,也有忍不住丢鸡蛋的,但是很少。

毕竟,鸡蛋还是很贵的......

一时间,原本还算整洁的道路,顿时一片狼藉。

临到刑场之时,这些犯官也是被百姓们砸的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刑场四周,挤满了前来观刑的百姓,放眼望去,足有上万人之多。

毕竟,一次性砍五十多人,还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负责此次监斩的,仍旧是主审邹元标。

很快,那些双腿发软、面色惨白的犯官们便被押到了监斩台。

眼看日头当正,邹元标遂拿起一块令牌向着地面扔去:“时辰已到,斩!”

“咣当~!”

令牌落地,那些刽子手们,齐齐举起手中的大刀,向着那些犯官的脖颈砍去。

周围一些胆小的百姓,也立刻闭上双眼,不敢再看。

只一瞬间,五十一颗人头,已经滚落地面,血腥味儿,飘散开来。

“好!!”

周围观刑的百姓,顿时齐声叫好。

虽然百姓们不知道好在哪里,但是看着这些贪官被杀,他们心里还是感觉非常的舒爽。

这些犯官被斩首,也极大的震慑到了朝堂上的百官。

要知道,以往被查处的贪墨官员,最多也就是抄家、流放,斩首的只是极少数。

可是这一次,却杀了这么多人,谁也不知道,今日开了这个头,以后会不会同样如此。

当然,百官人心惶惶的同时,也没有忘了正事儿,那就是户部与兵部出现的空缺。

兵部,好歹还留下了一个尚书王象乾。

可是户部就有点儿惨了,上至尚书,下至主事,差不多被杀的一干二净。

那么多空缺,那可都是肥差,不说贪污,最起码地方官府的孝敬,肯定是少不了的。

于是乎新一轮的争斗,再次开始上演,无数举荐或者自荐的题本,如雪花一般,飞入了紫禁城。

当然,还有大量的弹劾题本。

有句话说的好,打击敌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提高自己,而是抹黑他人。

乾清宫。

王安、刘镇、王体乾、魏忠贤几人带着一批小宦官正在对那些题本,进行分类整理。

坐在案牍后方的朱由校也陷入了沉思当中,思量着户部尚书的人选。

不多时,王安缓步来到了朱由校的跟前。

“皇爷,那些题本已经整理好了!”

朱由校淡淡的问道:“百官们举荐的都有谁啊?”

“回皇爷的话,内阁举荐的是朱国侦、王在晋二人。

大臣们举荐的有很多,但最多的还是他们二人。”

“哦?竟有这事?”

听到王安叙述的结果,朱由校脸上也不由露出一抹异色。

内阁和大臣们竟然如此默契的举荐这两个人,让朱由校感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他们举荐朱国侦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当了几十年的官了,振过灾、修过堤,为人也恭谨持身,颇有贤名。

但是他们举荐王在晋,就由不得朱由校不多想了。

要说王在晋这个人,当过布政使、当过按察使、当过左都御史,还提督过山东兵事,称的上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王在晋现在的职务,南京兵部左侍郎,负责督运江南河道。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王在晋督运河道的时候,肯定是做了什么“好事儿”,因此,百官们才会借着这次机会,想要把他调回来。

远在江南的王在晋,居然能够惹到这些京官们,其背后的推手,已然是不言而喻。

“哼~,看来,江南的水,很深呐!”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抹寒芒。

随后朱由校看向王安:“可有举荐袁应泰的?”

王安恭声道:“有,但是不多!”

朱由校笑了笑,“有就行了!”

袁应泰是东林党的人,与熊廷弼多有不合,把他留在辽东,实在是过于危险,还是让他回来管管后勤好了。

再者,眼下朱由校还有许多脏活儿、累活儿和得罪人的活儿需要户部去办,有东林党来挡枪,最为合适。

想到这里,朱由校随即说道:“着内阁拟旨,加封袁应泰为户部尚书、朱国侦为户部左侍郎、王在晋为户部右侍郎!”

“是,皇爷!”

王安恭声应命,随即转身离开,向着内阁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