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龙环之盘古大陆 > 第六十八章 民间御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国还有监察百官的御史台,监管制度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党争时,御史是攻击对方的利器。现在对军队的监控只能靠百官,对百官的监控只能靠御史,而御史的公正只能靠皇帝的眼光和自身品德来保证了。自古以来国有明君,内有直臣才会有太平盛世,皇帝昏庸直接会导致国弱民穷,甚至国破家亡。易苗只能让刘元景从兵部派出官员前往内地各处重新统计部队的人数,自己派驻地方的武官暗中观察重新统计的过程是否存在舞弊。兵部派出的官员出行前,刘元景郑重警告大家如果这次办差,还出现舞弊,那之前处斩的二十五名官员就是他们的榜样,众人战战兢兢的领命而去。

又花了一个月时间,东京所有停职官员的审查工作基本完成,违法官员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在此期间,李烨建立的官员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从民间收集,仔细求证的信息,就是明察秋毫的民间御史。违法官员的一桩桩,一件件丑事被揭露出来,易苗才意识到民间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违法官员的罪行通过公告被公之于众,公告中朝廷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员的违法行为。东京城的百姓被免除了一年的所有税费,那些在战争中被毁坏了房屋的普通百姓可以领到数额不等的补偿用以重建家园,会由南凉俘虏们在修完城墙后重新修建民众的房屋。这些惠民措施陈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以前在战争中被毁坏了房屋的百姓只能自认倒霉,要么流落他乡,要么自己出钱重建。柳轻舟在朝廷里施行反贪济民的行动,让她在民众中的威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近柳承道从不上朝,多数的公告都是由她这个镇国公主发出的。

对于流金河地区的重建,柳轻舟的想法是把那片地区的地皮由朝廷出钱买回,改做其他用途。刘元景和易苗都不置可否,刘元景说从私人手里收回那些地皮可能要花费大量的库银,别人不卖,官府总不能强行收购。即使勉强收购成功,朝廷还要花不少钱修建新的场所。流金河早就成为东京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为其他用途,普通东京百姓也不会满意,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易苗知道柳轻舟对于那片地区没有什么好印象,也许是出于女性本能的反感,也许是因为柳承道和月婵楼的关系。但是与其花费精力去铲除娼妓这个行业,还不如对他们收取重税,毕竟有人类以来,历朝历代谁也没能真正铲除过这个行业,没有明的也会有暗的。柳轻舟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流金河地区的所有商户,被免除了三年的税费,相信用不了一年,那里又会恢复往日的繁华。易苗只是希望以后前来消费的人使用的银子都是干净的,即使银子不干净这里也是一处不错的发现问题的场所,相信这里也会成为民间御史的一部分。说到流金河,易苗不禁想起了月婵楼的熟人们,自从进了东京城就没有月婵,月眉,月娇,吴妈妈她们的消息。据说禁军叛乱烧了月婵楼后,这些人就消失了,再也没在东京城出现过。

很多关心朝廷动向的地方官已经了解了东京城发生的一切,有早早准备自省折子的,有变卖财产准备随时逃跑的,不论如何所有的地方官都收敛了自己的行为,竖起耳朵留意着朝廷传出的任何消息。可朝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一切都被控制在了东京城内,所有的事情就像是改革派为了把保守派彻底赶出朝堂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在东京等着皇帝封赏的刘云涛悄悄返回了武州城,带着她的老婆,挂印辞官,不知去向了。易苗和柳轻舟都没有为难他,任其来去,毕竟在收复东京的事情上,他还是有些功劳的。用了三个月时间,不仅东京城的城墙被南凉俘虏修好,恢复了往日的恢宏,而且被损毁的民居也被修葺一新。两万身强力壮的南凉俘虏工作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易苗让他们休息了三天,好酒好肉的款待了一番,就派人把他们押回了亚坤城,那里被毁坏的更加严重,还需要更多的时日才能恢复。流金河地区的重建工作也在商人的催促下,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重建工作,早一日重建,他们就能早一日恢复日进斗金的日子。

派往各地负责重新清点官兵人数的兵部官员带着新名册陆续回到了东京,经过这次清算,朝廷又可以每年少支出一百七十多万两饷银。在此之前,易苗也对自己派驻各地的武官发布了新的任务。和柳轻舟,刘元景商议后,陈国军队的人数就被定格在了这个数量上,之后军队的整顿重点将放在提升战斗力和纪律上。孙大力三个月前带着两万禁军,回到了屸阳关,禁军将不再一直驻扎在东京城而是轮换前往边关锻炼。驻扎在屸阳关的斯巴族人,易苗让他们返回赵国的马场和他们的族人团聚,斯巴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修养生息。

易苗知道重塑陈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易苗打算在百帐山下被耶律研一烧毁的癸字营校场原址建立陈国第一所军校。易苗在癸字营请的各国教官又被高价请了回来,制定了一套陈国士兵的基础身体训练教程。刘元景还从兵部抽调了熟悉兵法的官员来制定关于战役指挥,军法,后勤供应的教材。易苗深知中下级军官多是大字不识几个,还专门请了一些秀才来教授军官们识字。这一切都需要等到军校建成后,召集各地优秀军官前来受训,再把学到的一切推广到各地军营。陈国缺乏战马是整个国家的硬伤,战场上没有战马就如同没有双腿,机动力和杀伤力都完全无法和南凉对抗。对此,易苗只能让刘众荣在赵国买更多的马场,养更多的战马,柳轻舟以后可以通过刘众荣去购买战马。

对于陈国百分之十不到的识字率,易苗一直耿耿于怀。一个人如果不识字,那他的命运只能是种地和当兵。如果你出生的家庭不富裕,上不起学,那你连一点选择的权力都没有,只能一代接着一代的种地或当兵,只能指望捡一大笔钱或者去干些更高风险的职业才有可能改变后代的命运。新政实施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农民家庭能够负担起子女读的起书,可那也是一代人之后的事了。农民数量多对于陈国这个农耕国家也许不是坏事,但很多拥有天赋的穷人永远被埋没在了农田中。易苗对柳轻舟和刘元景提出了在各地兴建学堂的建议,国库难的充盈,此时不建何时建。对于易苗的提议,三人没有异议。柳轻舟不介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刘元景这个传统老儒想的是让更多人接受王化。易苗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改变命运,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甚至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识字的人,连前人的经验都学习不到,更无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又何谈拥有独立思想。

兴建学堂三人意见一致,但对于易苗提出的另外一项学制改革,刘元景却坚决反对。这就是实行游学制,所谓游学制就是报考举人的秀才必须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游学。游学的秀才需要在一年内去四个不同州郡游历,由各地的学政登记盖章,确认他们曾经游历。游历归来的秀才必须提交一份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论述自己对于这些地区政务,民风的看法。这篇论述将作为秋闱考试的一部分进行评分。柳轻舟亲身体会过民间的疾苦,懂得易苗的用意,非常赞成易苗的提议。刘元景却认为学子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刘元景的这种说法,易苗不屑一顾,他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国之栋梁。不能针砭时弊,学以致用的人是处理不好纷繁政务的。每次参加进士考试的十万多名秀才,稍加鼓励,无疑又会成为十万多名民间御史,每三年就会给朝廷提供一次彻底的民情调查。易苗驳斥了刘元景的论调后,刘元景马上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一年多的游学对于家境富裕的学子不是问题,但对于家境贫寒的秀才们却是雪上加霜,这样一来很多寒门学子可能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易苗也不得不承认刘元景说的对,现在全国的秀才人数少,每三年国家负担六百多万两学子的游学费用可以接受,最近省下了不少军饷。但按照易苗的设想,不断扩大接受教育的人数,那无论如何陈国也负担不起。易苗一时间对庞大的游学支出也没有好办法,毕竟他长期以来也是只管花钱,不管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