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年代养大佬 > 第438章 离别在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且出钱的,主要是谢国居这边出的,因为谢国安实在是囊中羞涩。

面对那么多亲族的人和大队上的队员们,谢国居是憋不出一句他也没钱的。

“穷途末日,黄土一堆。”周外婆看着谢老才的棺木被埋下去,感慨了一句。

人死为大,不管前尘有什么事情,到底是做儿子儿媳的,这是所有人对老宅的谢老才死亡的评判,也是给谢国居这边明示了一些事情。

人情世故是如此。

谢国居没什么怨言,出了钱下葬,给人家红包,还顺便承包了豆腐饭。

这边的人死了的时候,都要做一顿豆腐饭,代表清白来清白去的意思。

谁知道一顿豆腐饭也能吃点事,因为谢老奶在大家做饭和菜上桌的时候,一直都在自己屋里没出来。

本来也不指望她出来主持,也没人看着这边。

谁曾想大家筷子拿了开始吃饭了,谢老奶忽然冲出来,几百年没吃过饭一样,疯狂的在大家面前抓着豆腐就往嘴巴里塞。

这个行为,可让一些人的眼神不对劲了。

纷纷看向谢国安。

谢国安也愣啊,直勾勾的看着亲娘,听着耳边人家在讨论,不会是这谢国安只顾自己吃了,看把谢老奶饿出个什么样子了。

谢国安一句话都没有反驳,就那样看着狼吞虎咽,视线其实时不时都往谢国居那边看的老娘。

老娘是什么意思,他那不灵光的脑袋,好像一下子就清楚了。

娘是不想跟他一起生活,不想吃苦了,也是看到爹这个样子,怕了。

所以想牢牢的利用所有的机会,抓住能去谢国居那边生活的可能。

就在前几天,他还听到爹妈在抱怨吃地瓜吃得都烧心了,也在数落他连快豆腐都没钱割。

这都是在说他谢国安不孝啊,没把两个老人给安顿好。

心中的情绪万分,他竟然是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现场又是一番忙乱。

也因为这个忙乱,谢国居没注意到谢老奶的真实目的,巧娟呢,就算看出点什么,也不会提醒的。

人是不可能说变就变的,坏人的根就在那里呢,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莫名变好了。

坏人是会变老,不是会慢慢变好。

前面几十年的相处早就让巧娟看破这一切了。

所以直接请大家帮忙,收拾了残局,也请来了队里的卫生员给看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是吃好东西还缓和不了的那种,必须去医院开药来补身体。

此时再看谢国安,明显能看到一个五十出头的男人,比大队上有的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不如,也是瘦巴巴的,只是骨架大了而已。

谢国居到底是不忍。

这个哥哥,就是实在是太糊涂了。

要说多歹毒,是真的没有的。

就因为一个错误的执念,走到这一步。

其实孝顺真的是好事,可盲目愚孝不是。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好的长辈,不说给子孙带来什么蒙阴,起码能用自己的经验为一个家庭做好的引导,减少孩子们走弯路。

比如说周外婆这种的,周家上下都尊重孝顺,就连谢国居这一房从上到下都没有不喜欢周外婆的。

这才是一个长辈的楷模。

扯远了,谢国居将自己的思绪收回,看着谢家老宅残破不堪的样子,到底是掏出了百十块来块,找人给老宅修缮了一下,给谢国居的屋子整顿得像样一点,也修了灶间和厕所。

乡下地方,就算修缮了这些,也还是用不完一百块,一百块是非常经得起用的,余下的钱买了一些鸡蛋红糖冰糖,还有家里拿了两床没用上的被褥,又找大队上家境比较好,去年收成不错的,买了两百斤粮食亲自送过去给谢国安。

天知道陈菊看到那么多吃的,一下就给谢国居跪下了。

嫂子给自己下跪,那可使不得,谢国居连忙避开了;“以后你们好好过日子吧,妈她看起来好着呢,比你们还有力气,你们不要饿到她就行,以后妈这边,你们就好好看顾着吧。”

陈菊站起身,她明白了,经历了那么多,她明白谢国居的意思,就是要谢老奶以后不要有机会给大家上眼药,或者去地主院那边捣乱求收留之类的。

他没直接给钱给谢国安让他自己修缮,因为不知道这笔钱最后会变成谁的,不如就直接用来修缮老宅,起码这还能叫大家看见,他谢国居这一百块都用来做什么了。

也许这份关照兄弟的心没那么纯粹了,可他现在就是这么个心态了。

有些东西,不是说随着时间,就能完全消散的。

以前巧娟怀上谢琳琅的时候年纪不小了,被谢老奶追着骂,说是晚上没抱男人就不行了,又想让她把这个孩子给打了,后来生出来是个闺女,就心里更不高兴了,一直说自己早知道生出来的不是什么好东西看吧结果是个赔钱货。

这样的话说了也就说了,他们两个为了生活,可以忍着当没听到,可是谢老奶不是那么容易善罢甘休的,当时还在巧娟年纪大生完孩子卫生员说必须做月子的时候,逼迫巧娟出去干活,说以前有人还把孩子生在地里,还说干干活能锻炼身体能把身体锻炼好。

这些话,哪怕他谢国居是个男人,也是不能忘记的。

要不是周外婆当时经常偷摸着救济,有时候赶夜路,凌晨拿着几颗鸡蛋,还有一两斤小米,偶尔还送来一些雀儿一条鱼这样的帮着巧娟坐月子,估计巧娟早就病体缠身了。

所以周外婆最疼谢琳琅这个小外孙女,谢琳琅也一直惦记着有好东西也要给周外婆,所以他这个谢家人,对周家的长辈比对自家爹妈更好。

岁月,是有痕迹的。

谢国居回了家,却看到自己刚还在心里疯狂夸的丈母娘,扶着墙一直在锤自己的脑袋。

“妈——”

谢国居一下子冲了上去。

……

海岛。

海岛的食堂正在热热闹闹的做大荤菜呢。

这些荤菜还不用钱。

不是,应该说不用另外付钱去购买,因为是谢琳琅那些个动物都出栏了,当初养殖的动物,半数以上都成活了。

今天被送过来的数十只鹌鹑,上百个鹌鹑蛋,还有一下子堆满了食堂,一部分给生活区的,一部分是给驻岛部队的内部食堂食用,当然,多数是给生活区的,因为军械所的也是在这边吃的。

这一天,食堂几乎全部都是肉菜,还都是半价,让大家先尝尝这些不是猪肉也不是鸡肉的牲畜是个什么味道。

曹菊英的男人老古,更是拿出来十二分的精神和手艺,证明了就算不是猪肉,也能让大家香掉了下巴。

一个个都吃得满嘴流油,足足讨论了三天。

当然,一顿是吃不完的,有些没杀的,还能吃好几次这样规模的。

只是好东西不能一下子吃完嘛。

这次的养殖成功,让谢琳琅的名气彻底在众人心里定型了。

养殖能手,人好钱多,有才有德。

一时间,上面要给谢琳琅涨工资,下面生活区的人更加狂热的要跟着谢琳琅的脚步种菜,又问自家可不可以养殖。

谢琳琅的回答是,她打算找几个帮手,一起进行新一轮的培育。

谢琳琅已经在这里生活一年的时间了。

她想了想,这一年的时间,她不但养殖成功这些小动物,其实还在日常的生活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了家属生活区的诸位,让大家用最少的功夫,得到了最多的种植产量,还无偿分享晒盐和养海带的办法,帮衬了小渔村的渔民们找到了新的生路。

这么想想,也算是对过去的一年里不错的答卷了。

新的一轮养殖,她决定重新进行下一批养殖的时候,多找两个帮手。

原本会来帮忙自己的曹菊英大姐和徐大姐,两人学到的也只是动物们养殖后期的一些学问了,谢琳琅这重新开始育苗,还真的跟后期不是一样的方法。

“以前咱们村里养猪,都是放在一起养的,你看看琳琅,养这些动物,每一种小动物幼崽的培育方法都不一样,要说读书人还真的是不一样……”

谢琳琅在大家的心里,特别是在家属区的女人们心里,那是跟沈固不相上下的文化人,又因为谢琳琅直接让她们吃到肉,看到了其中的好处,甚至猜测谢琳琅的文化程度更高。

当谢琳琅说自己没有上大学的时候,这些人都震惊了。

原来没上过大学的人也能这么厉害吗?

“上大学不代表什么都会,没上大学也不代表什么都不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文化人学的是文,能更便捷的接触到一些外界的知识和信息,可咱们脚踏实地的种好一棵菜,养好一头猪,教好自己的娃,做好一件衣服,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了,就绝对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这几句话一时间被大家奉为经典。

养殖和种地热潮,因此掀起,大家都十分的积极向上。

这一幕算是让徐大姐感受了一把榜样的力量是如何的伟大。

那些个报纸上的榜样还无从得知对大家的影响,但是谢琳琅这实打实的,从无到有,再到一鸣惊人,都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做成功的,自然更具有影响力。

徐大姐寻思着要不给谢琳琅送个锦旗或者奖状啥的?

谢琳琅不知道啊,要是知道早就把头摇晃出拨浪鼓的幅度了。

这奖状什么的,拿了怪尴尬的,还是免了吧。

继续尽心尽力的教大家。

因为刚和哥哥做了交接,暂时没必要去镇上,这一次,谢琳琅就没去了。

可过了一个星期,徐大姐的奖状和锦旗还没做呢,就听到一个消息。

谢琳琅要离开了。

还是和沈固一起离开。

徐大姐和曹菊英几人是最先知道这个消息的,因为谢琳琅在更详细的教她们培育动物幼崽,还给他们整理出来一份海岛养殖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时,说漏了嘴。

后来干脆就承认了。

“怎么会那么匆忙?”几人问道。

“沈固病了,不适合在海岛上居住了,我们已经提交申请,上面也批准了。”谢琳琅一一为大家解释道。

两人对外的说法是沈固病了,又因为在海岛提交的项目已经可以申请量产了,所以上面审批的时候没有卡下来而是痛快的批了。

这是两人商量的对外的说辞。

除了加紧教学的进度,谢琳琅平日里就开始收拾行李了,他们要在一周内离开。

除了夫妻两个,没人知道其实沈固他是装病。

虽然之前沈固就有这个想法了,可促成两人如此匆忙的原因,都是因为——

周外婆生病了。

还是比较严重的病症。

那日谢国居扶着周外婆后,在他的强力要求下,周外婆是被大家抬着送上铺了褥子的拖拉机的,又被送到了镇上的医院。

一群人监督着周外婆检查。

最后的结果,是周外婆这个病,很麻烦,起码他们镇上,是没办法有把握治疗的。

“您就说能去哪里治吧。”谢国居一边问,一边开始盘算自己家里有多少钱。

巧娟早就眼泪汪汪,一直克制着。

她生怕亲娘是什么一下子就会死掉的大病。

谢国居握着巧娟的手,听医生说话。

“也不是说绝对治不了,但是这个是脑子里的问题,而且老人家有比较严重的湿气,关节上也有问题,总之,身体情况不是很乐观,你们要是想去大城市治疗,恐怕要做好准备。”

医生见惯了生老病死,也见多了有病没钱医治的场景,特别是老人,有的老人一听要费钱直接不想治疗,或者家里没那么多钱养着陪着。

所以医生说的准备,是金钱上的。

倒是把巧娟吓得嘴唇都白了。

后来一听医生说所谓准备是钱;‘大城市的治疗手段肯定是好点的,沪市,武市,最好是京城,那治疗的费用和路上还有陪护的时候的钱,没有这个数是下不来的。’

巧娟眨眨眼,问多少。

医生手上的二收了回去,说道:“两,万。”